信普招聘--招聘应聘面试技巧专题网站

海归如何营造朋友圈?

如何就业 2016-01-28 11:14100

海归如何营造朋友圈?

李晓婷制图

海归如何营造朋友圈?

图为2015年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年会上,老海归向新海归传授经验。丛嘉摄

海归如何营造朋友圈?

许多海归习惯通过派对进行交友,一人一只酒杯,互相聊聊天就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。图为上海国际单身精英海归交友酒会。来源:新浪博客

近年来,海归参加社交活动时,交换名片来互相认识已不是最便捷的方法,扫一扫手机二维码、问候一句“学长”,就能达成结识的目的。海归通过微信、“朋友圈”进行着互动。

海归回国后想要尽快地融入当地社会,就需要重新构建朋友圈,拉近与外界的接触,尽快地适应国内社会。那么海归回国后,如何营造自己的朋友圈又延伸出了一系列问题……

海归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圈?

“我的朋友圈里主要是和我同龄的同学。但是我刚毕业没多久,正在找工作,更需要学长们提供一些指导。我现在要做财经,我会主动结识更多财经、金融界的人。这样会对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帮助。”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蔡姝凝如是说。

部分海归表示,朋友圈的主力是和自己拥有同样经历的海归。而那些比自己年长的海归,会提出很多作为过来人的建议,帮助自己更好地工作与生活。

英国留学回来的林臻欣(化名)谈到这个问题时说:“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学长,是一家500强企业的高管。他很热心校友活动,从人生态度和一些问题的处理,教会了我很多。我认为朋友圈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,这个比短期利益的变现更有意义。”

朋友圈越大越好吗?

“也不是。朋友圈大小要合适,朋友要适量,盲目交友只会浪费时间。毕竟朋友是一个方面,关键还是自身要具备相当的能力。机会毕竟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这是林臻欣的答案。林臻欣曾在英国留学,目前在北京某国企从事战略规划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。在外人看来,她外形靓丽、性格外向,经常参与海归活动,交友广泛。

然而,她说:“我原本不算是很活跃的人。但回国后,由于工作的原因,我需要对经济、科技、管理有一定的了解,所以平时会比较注意和互联网、管理、金融等圈子里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,获取新鲜资讯。”为此,她开始主动地参加海归圈的活动,认识了不少朋友。

与林臻欣相比,李思凡对于朋友圈的看法则显得更为随性一些。

“圈子不同,不必强融。朋友不用很多,维系人际关系很累的。”李思凡对于朋友圈的大小并不在意。2015年,李思凡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毕业回国,目前在北京伟达公关公司实习。

李思凡的朋友不多,经常联系的有五六个。大部分是同学,还有一些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认识的。在她看来,她的朋友都是有趣而且积极向上的人。她坦言,朋友帮了她很多。就连她现在的工作都是朋友介绍的。她很感谢自己的朋友,也很珍惜自己的小圈子。

现在的社会是靠圈子生活的,但生活需要多大的圈子,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甚相同。海归由于其相似的经历,在相处中更易产生共鸣,所以海归更在意朋友圈。广结善缘或者守着小圈过着小日子都是个人的选择。

主动融入朋友圈还是被动接受?

“很多海归都需要半年的时间来适应国内的环境。主动打开朋友圈的局面是融入社会的必备条件,真诚待人是最基本的准则。”张翀两年前从美国圣约翰大学毕业,现在从事金融行业。

他说:“朋友之间帮助都是相互的。我之前在纽约,有个朋友曾经无条件地帮助过我,所以这周这个朋友从纽约过来,我跑了大半个城市去接他。”张翀说。对于海归而言,主动融入自己的朋友圈更益于发展。

对于朋友圈即利益圈这个说法,海归各执己见。有人认为,交友不能以利益为出发点,素不相识的人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化学反应(利益关系)。也有人说,利益是一种纽带,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附加价值。可以确定的是,通过利益交到的朋友,并不纯粹。

海归需要朋友圈,更需要朋友。如果与社会脱节,难免会被冠以“不接地气”的标签。大多数接受采访的海归认为,应该积极主动与他人结交。如果性格比较内向的话,可以通过多参加、组织一些活动,增加自信心,也会锻炼自己的组织与沟通能力,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。

 

标签关键词:

 备案号:沪ICP备13004700号-1